推动乡村全面振兴,关键靠人。当前,人才短缺与结构失衡仍是制约乡村发展的短板。破解这一难题,需着力构建“乡土培根”与“活水润泽”共生共荣的人才生态系统,让“田秀才”“土专家”破土而出,使“新农人”“归乡雁”落地生根,充分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活力。
构建良好的乡村人才生态,需要着力破解“断层危机”,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。乡村要发展,领头人的分量,重逾千钧。一直以来,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。村基层组织负责人是乡村发展的“顶梁柱”和“主心骨”,其能力与素质直接关系到乡村发展的方向和成效。当前各地纷纷在探索配优建强村基层组织负责人的有效经验,如四川省遂宁市公开考试招聘多名“专职化村党组织书记”,以制度创新和专业化管理破解乡村“无人可用”的结构性难题。河南省洛宁县通过公开选拔,将多名在外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吸引回村担任党组织书记,他们凭借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创新思维,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。
实践表明,打造政治素质过硬、发展能力突出的村基层组织负责人,一是要通过拓宽人才选用渠道,因地制宜精选强配、组织赋能、差异激励等方法,实现村基层组织负责人专业化管理,使组织领导力优势与村庄治理的现实需求相适配;二是要针对新时代农村工作任务的新变化、新要求,完善精准培养体系以突破学历偏低、观念滞后、视野局限等瓶颈,“靶向”提升村基层组织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。
乡村振兴,产业振兴是关键。当前以家庭农场主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等为代表的新型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,正成为乡村振兴最接地气、最具带头作用和引领作用的队伍之一。他们生于斯、长于斯,既熟知一方水土的资源禀赋,又深谙乡亲们的急难愁盼,在盘活特色产业、带动农户增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《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》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、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。从陕西延安的苹果合作社带动老区群众脱贫,到浙江安吉的茶农联盟推动“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”,从山东开展“乡村振兴合伙人”计划到四川打造“农村家庭能人”培养品牌,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“就地取才”与“政策育才”的有机结合。进一步提升本土产业振兴带头人带动效能,首先需强化能力培训,围绕品牌建设、供应链管理等短板开展精准赋能;其次要完善利益联结,推广“保底收益+按股分红”模式,让农户共享产业增值收益;最后要搭建对接平台,推动相关企业与合作社深度合作,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。唯有让更多“领头雁”羽翼丰满,乡村振兴的“雁阵效应”才能充分释放。
构建良好的乡村人才生态,激发更多人才服务乡村新动能。广袤乡村承载着无数人心灵的“诗与远方”,如何精心擘画这张蓝图,唤醒沉睡资源,将乡村景致转化为增收活水,关键在于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机制,推动深谙乡村肌理的人才队伍更加精于市场运作和现代管理,推动更多乡村产业更新、模式迭代。
当前,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“经营”乡村,让“沉睡”资源转化为共富资产,促进农民增收。一方面应锚定需求,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,精准增强对各类人才的适应性培训,使其形成兼具现代规则与乡土逻辑的新型认知框架,实现人才发展和乡村振兴双向赋能。另一方面,应优化生态,激发人才内生动力,如完善人才激励、职称评定等政策,设立专项孵化基金,鼓励支持其领办合作社、开发新业态,以情感认同强化利益联结,实现共同致富。
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新的增长极。各地不断涌现的各类人才群体以跨界思维将科技、资本与乡情融合,依托当地优势、特色农业资源,开发小专精新特产品,发掘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资源,发展乡村休闲旅游,创响了一批“土字号”“乡字号”品牌。如浙江丽水将百年古法养蜂与现代电商结合,让深山蜂蜜飘香线上线下;贵州苗岭将苗绣非遗转化为时尚文创,带领村民就地致富;江苏田园打造“桃园种植数字认养”模式,将城里人的乡愁搬上云端。
乡村沃土,生生不息。当“田秀才”的智慧与“新农人”的活力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共生,乡村振兴便有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。越来越多的乡土专家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崭露头角,更多年轻一代带着梦想与技术在乡野间茁壮成长。这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美丽相遇,一次城市与乡村的文明对话。展望未来,唯有持续优化人才成长生态,让本土人才“强起来”、外来人才“留下来”、各类人才“动起来”,方能在广袤田野上共谱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时代新篇章。
(作者:蔡华玲,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、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)